临床中发现许多年轻的妈妈不懂护理常识,面对宝宝发热,手足无措,往往不分析宝宝发热原因,就急着给孩子吃退热药。其实不止如此,年轻父母们在孩子发热后常常还会进入各种误区。
孩子正常体温在36 ℃~37.3 ℃这个范围内动摇,不是固定在一个值上。
在进入误区部分前,先来认识一下按体温高下的发热分类:
< 38 ℃为低热;
38~38.9 ℃ 为中度热;
39~41.0 ℃ 为高热;
> 41.0 ℃ 为超高热。
误区一:发热就是生病
发热本身不是疾病,而是一种症状,它是体内抵御感染的机制之一。宝宝发热常常会被以为是生病了,其实招致宝宝发热的因素很多,其中并非疾病引起的发热不在少数,比如吃奶、运动、哭闹、穿得过多等起因均可使小儿体温临时升高达37.5℃,偶而达38℃,特别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以上条件影响。
假设孩子体温临时升高,只有全身状况良好,又无自觉症状,可以为正常。但孩子体温高于38.5℃时,有呼吸短促,面色苍白等病症,应立刻就医。
误区二:捂汗
儿童的汗腺不兴隆,经过“捂汗”,不易到达“发汗”的主旨。儿童高热时,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,家长常误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。
其实,对儿童来说,往往越捂体温越高,容易造成“捂热综合征”(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呈现高热、面色惨白、反馈低下、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),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。
误区三:低烧急于吃退烧药
刚出生才十几天的新生儿,着凉发热38℃,家长心急如焚,到医院后马上要求医生开退烧药。
其实,新生儿(出生28天以内)是不宜使用退烧药的。体温过高者立即就医按医嘱用药。新生儿和小婴儿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。不宜运用酒精擦浴。
误区四:高烧不踊跃退烧,非等医生给药
有些父母担忧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判别病情,甚至于孩子高热到39℃还不给降温。
其实,孩子若发热到38.5℃以上,就应该尽快吃退热药降温;吃退热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别,而且长时间高热不处置,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、晕厥等状况。
误区五:不吃药,只打吊针
有些家长以为给孩子吊针可以快速退烧。其实,感冒咳嗽有相当部分是病毒沾染引起,运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,对孩子也没有任何好处。而儿童口服退热药后普通30分钟就能起效,速度并不比打点滴慢,更重要的是,口服退热药反作用小,比较安全。